​爆款基金是把双刃剑:亏损近1800亿净值下跌,好发不好做?

来源:新京报 2022-06-07 08:18:43

近两年来,“爆款”基金频出,在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和渠道营销的攻势之下,一日售罄的基金不在少数。经过近一段时间市场波动的洗礼,“爆款”基金的表现如何?

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2020年和2021年设立的188只新发“爆款”基金(指5日及以内募集完毕,且募集规模在50亿元及以上的基金,下同),自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共计亏损1792.21亿元。“爆款”基金的净值表现也不佳,部分产品近一年净值跌超30%。

两年内成立的“爆款”基金共亏近1800亿元,多数净值下跌

2019年开始,“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量新基民被吸引入场,随后两年基金发行市场持续火爆,“爆款”基金频出,“爆款”基金的赚钱效应又如何?

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2020年和2021年两年内共计成立188只“爆款”基金。自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这188只基金共计亏损1792.21亿元。其中,亏损主要来自于2022年一季度,这些“爆款”基金在这一季度内共计亏损1627.74亿元,而2021全年的亏损仅164.47亿元。

2020年-2021年两年内新发的“爆款”基金中,2021年利润前十名共计盈利151.93亿元,而亏损前十名共计亏损233.70亿元,其中不乏募集规模超百亿但在2021一年之内就亏损超过10亿元的基金,最多亏损超过50亿元。

从净值增长率来看,爆款基金的表现也难言乐观。根据wind数据,2020年、2021年两年内成立的募集规模在百亿以上且一日售罄的基金中,截至今年6月2日,仅有6只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正值,其余19只基金净值增长率均为负值;而这些基金的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全部为负值,最高下跌超过30%。并且,这些基金中大部分规模已经相较首发规模出现较大缩水。

“爆款”基金的利润和净值增长情况诚然与市场行情有关,2020年全年A股市场呈结构性牛市,2021年A股三大指数全年均录得上涨但涨幅较上年缩小,而2022年开年A股出现了较大回落,上证指数一季度累计下跌超10%,深证成指下跌超18%。不过,投资者追逐“爆款”产品的一大原因就是期待其能收获强于整体市场的表现,因此,基金表现低迷也引发投资者不满,许多投资者称一些“爆款”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已经跌下神坛。

曾经创下超1300亿元公募基金发行认购历史纪录的“超级爆款”基金(启动比例配售后最终募集规模为297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规模已经跌至百亿元以下,近一年来该基金净值下跌达33.32%。有基民表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不配国民经理的称号”。

在这两年的基金发行大年之下,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天相投顾数据,2020年,我国公募基金全行业管理费总收入为931.12亿元,2021年增长至1418.19亿元,增幅达到52.31%。其中,非货币基金2021年管理费收入为1174.38亿元,相较2020年增长62.29%。

权益类产品是基金公司管理费的贡献主力,并保持了较快增长。混合型基金2021年管理费收入为764.61亿元,占据全行业管理费收入的一半以上,较2020年增长了80.73%;股票型基金2021年管理费收入增长也较快,达到56.54%,而债券型基金仅增长15.42%。

今年“爆款”基金难再现,“牛市产物”需谨慎?

今年以来,在A股整体的震荡行情下,曾经“爆款”基金的火热发行场景已经很少出现。根据wind数据,除了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之外,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几乎没有发行规模达到百亿元的,今年以来(按基金成立日统计)新成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7.96亿份,相较2021年的平均发行份额下降49.5%,相较2020年则下降了65.2%。

分产品类型来看,权益类基金发行的清冷境遇更为明显。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变动不大,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则出现明显下滑。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2.90亿份,较2021年下降60.9%,较2020年下降82.7%;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5.90亿份,较2021年下降69.3%,较2020年下降77.9%。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有扩大管理规模的需求,以增加管理费收入,同时销售渠道也有做大规模的动力,对于在市场高点发行的新基投资者往往会有更高的认购热情,可以说“爆款”基金是多方力量的产物。不过,基金业内素有“好发不好做”的说法,在市场高点建仓后续下跌的可能性大,规模过大对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也是更大的挑战。

前光大证券分析师刘均伟曾指出,“爆款”基金是牛市下的产物,而牛市是把双刃剑,可以让踩准节奏的基金产品成为爆款,但后续业绩表现若不尽人意,不仅规模缩水,也将对投资者带来伤害。“爆款”基金后续份额的变化主要受业绩主导,据其统计历年年末规模排名前十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据,大多数基金是依靠首发优势进入前十,且依靠首发规模进入前十的主动权益基金,若后续业绩表现一般则规模将出现大幅下行。首发规模过高的基金往往在管理难度以及基金经理心理压力上均较大,若业绩表现一般,将面临大量赎回,对投资者而言造成的伤害极大,也不利于基金公司对客户的维护。

他建议,投资者的基金投资应更为谨慎,即使在产品数量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资金也逐步流向中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不必过分关注是否为“爆款”基金,而更多要长远来看基金的发展。同时,基金公司也应制定符合自身的战略产品布局,避免跟风引发踩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