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10 年了,1 亿人关闭这个功能

来源:36氪 2022-04-19 11:32:47

4 月 19 日是个啥节日?是老司机们想的那个,for one night 吗?

咳咳,正经点,就连旁边的狐妹,都说果子车速过快了。4 月 19 日,是微信朋友圈的生日。

但无论你喜不喜欢都无法否认,微信已经成为我国使用和普及率最高的通讯软件,和在全球有超过 12 亿用户这个事实。

那就跟着果子一起,一起看看被我们称作 " 万票 " 的朋友圈,都经历过什么改变。

1 朋友圈的诞生

2012 年 4 月,苹果微信 4.0 版本首次支持 " 朋友圈 " 功能,而安卓版本则在 5 月 25 日推出。

果子记得,那时候自己还在用着,人生的第一台安卓手机:魅族 MX。

在用户首次打开时,封面上有这么一段话:

" 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一切从照片开始,你拍了一张照片,你就拥有了自己的相册,在「朋友圈」你可以了解朋友们的生活。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十年后往回看,当我们碰上什么事情时,第一反应都是 " 发条朋友圈 " 冷静一下时,正好证明:微信做到了。

前期的朋友圈,只给了用户发布文字、图片、音乐的权限,和允许用户给彼此的朋友圈点赞和评论。

尽管它看上去和 QQ 空间的功能十分相似,却是建立在 " 共同好友 " 的基础上,能够在提供了一个 " 小圈子社交 " 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保护了个人的隐私。

在微信的早期发展阶段,能够加入某人的朋友圈,自然也就代表了一种身份的认同:我们是一路人,我愿意和你一起玩。

2 朋友圈与公众号推文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诞生,2013 年底,微信新增了分享信息到朋友圈这一功能。

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使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传统媒体账号、政务新媒体等,把更新阵地转移到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的原生性和用户粘性,也使用户养成了分享推文到朋友圈的习惯。

自此,微信朋友圈成为了继微博后,又一个重要信息的获取渠道。而且朋友圈里的微信爆文,也成为了舆情发酵的源头。

在量和质的双重推动下,朋友圈刷屏行为拉动了一个又一个舆情事件的热度,也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3 朋友圈的三天可见

2017 年 2 月,微信推出朋友圈 " 最近半年可见 " 的功能,这或许是朋友圈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功能。

一个月之后的 2017 年 3 月,微信又补充了朋友圈 " 最近三天可见 " 的功能。

从分享到隐藏,越来越多的朋友躲在了那条横线后:倘若他三天之内没有发过朋友圈。

这功能的上线,以接近 300 万的搜索量、6.8 亿的阅读量,以及 8.6 万的讨论量登上了当时的微博热搜榜,其热度甚至要比同期的微信漂流瓶下线还要高出不少。

天下苦黑历史久矣,躲起来的,并不是少数人。

朋友圈的初衷,是给身边好友、家人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情。

但随着年纪增长,以及微信愈发被广泛地应用,我们的 " 朋友圈 " 也越来越大:同事、客户、领导老师、聚会加的陌生人、购物需求的微商 ……

在这种情况下,朋友圈不再是分享生活的首选,倒有可能因为过往的朋友圈,而暴露了个人隐私。但删了吧,又会觉得可惜,毕竟都是曾经美好的记录。

如此一来," 三天可见 " 也就成为了大家的刚需。

限制朋友圈的可见范围,正是朋友圈太拥挤的缩影。

在某种程度上,微信朋友圈已经从熟人社交,转为包括职业在内的泛社交关系。

那这是好还是坏?

在社交广度上,泛社交关系无疑是一种延伸,它使独立个体间、个人群体间的社交资源得到提高,快速积累社会资本,也就是我们所谓的 " 积累人脉 "。

但在社交深度上,泛社交关系对社交也同样是一种退化的表现。

如果你微信朋友圈里,加满了成百上千的所谓好友,你可能不能及时回复每一条信息,会错过他们发在朋友圈里的最新动态,甚至会忘了这个人是谁,当初为什么会加好友。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是无法维护重要的社交关系,流连于 " 认识了很多人 " 的泛泛之交,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熟人变为陌生人,让自己的社交关系趋向表层。

4 朋友圈还需要什么?

尽管已经成长了十年,但微信向来保守、节奏较慢的更新,使其实际表现远落后于广大用户的需求,对于朋友圈这个王牌功能更是如此。

于是,果子整理了一些大家呼声较高的,希望微信推进的朋友圈新功能。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补充。

首先是,共同好友点赞不提醒。

果子自己每次在点赞朋友的生日、毕业、结婚、纪念日、旅游等朋友圈时,通常都会是最后点的那个,因为都是可预见的、会有数十个共同好友赞的朋友圈。

尽管微信并未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却也开放了屏蔽单条朋友圈点赞提醒的设置。

通过【我】-【相册】-【我的朋友圈】-【右上角消息框】的路径,进入到历史消息提醒里,就可以选择自己点赞过的信息进行长按,并在弹出对话框里选择 " 不再通知 " 即可。

其次是,朋友圈编辑功能。

我们都知道,现在删除朋友圈后都有重新编辑的功能。但倘若在你发现有错字前,已经有人评论或点赞,便会陷入 " 该不该删了重发 " 的社交尴尬。

反观隔壁,微博早早便已经上线了编辑微博功能,虽说只是会员专属功能,但也比没有强啊对吧?

考虑到作者编辑后被谣传,又或是编辑后的评论区与原文不一致的情况,微博的编辑功能还附带了对阅读者的 " 查看编辑历史 " 功能,可以说是做得十分周到了。

最后是,朋友圈的图片评论功能。

果子记得,曾有一段时间,这个功能是作为灰度测试开放过的。当时朋友圈里好不热闹,斗表情包和发搞笑图啥的都有。一滑下去尽是神图,每个朋友都在不亦乐乎地发和存着新表情包。

果子猜测,微信最终没有开放这项功能,想必是考虑到最终的阅读体验,审核成本,以及刚刚同样提到的,储存成本。

朋友圈走过的十年里,有人像果子一样,依然乐此不彼地刷屏分享生活,也有人开了半年可见,又或是把曾经的历史统统删光、锁上。

但无论如何,朋友圈始终是是自身对外的一次形象展现,也是我们了解新朋友的最直接入口。

希望微信朋友圈的下个十年,会在被新社交软件重重包围的当下,再次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