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些房子,居然五年都没涨
很多人说,这两年上海房子涨了不少,基本上 " 买到就是赚到 "。
确实,从全市均价来看,2020-2021 年这一轮,大盘涨了 20%-30%,在全国的表现还算不错。
但全国的这一轮涨幅是结构性的,有的城市涨了,大量的非优质城市没涨。
在上海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涨幅分化,有些房子涨了超过 30%,也有不少房子涨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平均一下才是全市 20%-30% 的涨幅。
如果我们再往前看几年,2017 年是上海楼市上一轮的价格高点,如果在 2020-2021 年涨幅低于 10% 的话,甚至大概率都不能弥补 2017-2019 年的跌幅。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幸在五年前买了房,然而恰好过去两年没怎么涨,那么就相当于 2017-2022 年,五年不涨了。
在上海居然有这样的房子,很反常识是不是?
其实,这样的房子,在上海还不少。
比如:
崇明、金山全境
宝山的月浦;
松江的小昆山、洞泾;
嘉定的徐行、安亭、外冈;
青浦的白鹤、香花桥、重固;
奉贤的金汇、海湾、奉城、青村、庄行、拓林;
浦东的合庆、泥城、书院、宣桥、新场、祝桥;
等等等等。
在这里举两个典型案例。
一个是浦东书院的丽泽荷亭苑,2009 年的次新房,81 平两房中楼层,2017 年的成交价是 181 万,四年过去,2021 年的成交价是 170 万,比 2017 年还低一些。
五年过去,2022 年 4 月的当下,同楼层、同户型最新挂牌为 173 万,也低于 2017 年。
五年过去,不仅没涨,还跌了近三成。
1. 超远郊,距离市中心普遍在 30 公里以外;
2. 没有地铁或大多数楼盘距离地铁较远。
在 " 远大新 " 五年不涨的背后,本质是不稀缺。
上海总面积为 6340.5 平方公里,有多达 170 多个板块,但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只有 664 平方公里,占全市的 10.5%,剩下近 90% 的土地开发程度都比较低。
上海已经过了大量导入人口的年代," 摊大饼 " 抬升郊区地位的事情已不复存在。
目前,上海仅仅是中环内的各种规划就令人眼花缭乱,在郊区,五个新城也是如火如荼。
远郊的大饼,已经啃不动了。
比如长宁虹桥开发区的紫云大厦,1996 年建的老塔楼,一个典型的高梯户比、没小区环境、停车位极度紧张的老大楼。
但这个小区从 2018 年至今,单价基本就是在 5-6 万之间徘徊,现在挂牌的那套,单价不到 5.9 万,却挂了一年多还没卖出。
紫云大厦是 96 年竣工的外销房,三梯五户,基本都是 125-160 平的两房,140 户人家只有 80 个车位。无论是建筑类型、得房率、户型设置还是车位配比,都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而说起虹桥,随着现在新房扎堆 + 自媒体轰炸,已经很少有人记得 " 虹开发 " 的鼎鼎大名,都以为是十几公里以外的闵行青浦的 " 大虹桥 "。
上海虽然是个一体化大都市了,但其实郊区还保留着不少原来县城的影子。
现在说的比较多的" 五大新城 ",其实也对应着 " 五大老城 ":
嘉定新城——嘉定老城
奉贤新城——南桥老城
松江新城——松江老城
南汇新城——惠南老城
青浦新城——青浦老城
再加上金山老城、宝山淞宝等这些自成一体的郊区老城,这一轮房价表现都不如大盘。
可以看个图感受下,这是宝山的老城——淞宝,道路窄、路网密布、房龄偏老、可腾挪空间不多。
最近奉贤新城很火,但火的只有南桥新城,而西面的南桥老城却往往被人忽视。
板块老,房子老,发展空间小,自然吸引不了市区就业的购房者来买,而地缘客群的数量和购买力实在有限,撑不起老城市场。
2020 年,学 Q 房火;
2021 年,改善次新房火;
2022 年,豪宅火。
这几轮都没轮到的话,不好意思,这房子的涨幅就是偏低的。
考虑到 2017-2019 年上海房价还跌了 10%,很容易就造成五年不涨的情况。
那么接下来,这些房子会怎么走?
对于远郊次新、市区老破大、郊区老城这三类房子,我们的建议是:
一、如果还没买,又在看这类房子的,建议要慎重。
具体原因,上文已写得比较清楚,不再赘述。
二、如果买的比较早,也有置换的能力,还是尽量换更优质的房子。
卖掉后分数高的,就可以多看看新房;积分较低的,就看看地段更核心、房龄更新的房子。
三、如果五年内才买,而且自住需求得到满足的,其实不妨先等等看。
首先,短期置换的摩擦成本太高,一卖一买所损失的费用可能比涨幅差异要大不少;
其次,目前上海楼市处于一个平台期,未来不同产品的走向也有可能和过去五年不同,如果继续住着没问题的话,不如观望下,等行情明晰了再决定。
关键词:
相关新闻